分類 經絡穴位 下的文章
[置頂] 中醫人體人體經絡,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
經絡理論是中醫最基礎的理論,無論是中醫的外治療法,如針灸、推拿還是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中,經絡理論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,認識中醫就從了解人體經絡圖開始,人體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,內屬于臟腑,外布于全身,將各部組織、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。經絡,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。經,指經脈,猶如直通的...
久病入絡——中醫治療慢性病的重要理論
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——《內經》中便已經萌芽出了“久病入絡”的思想。《靈樞·終始》說:“久病者,邪氣入深,刺此者,深內而久留之,間日而復刺之,必先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,針道畢矣。”指出久病邪氣入深有在經和入絡之別,其入絡者,邪氣阻滯絡道,便可出現絡中血氣阻滯等病理變化,因此治...
子午流注與人體五臟的關系
子午流注針法,是以十二經脈肘膝以下的66個經穴為基礎,根據出井、流滎、注俞、行經、人合的氣血流注、盛衰開合的道理,配合陰陽、五行、天干、地支、臟腑等來逐日按時開穴的一種針刺取穴法。人在自然界中,是一個適應周圍環境的完整有機體,外界氣候的溫熱寒涼和朝夕光熱的強弱,對人體臟腑生理活動具有很大影響。...
《黃帝內經》和解剖學
那種說我國古代沒有解剖學的論調,是不確切的。從文字記載來看,早在《內經》就有比較精確地解剖結論。如《靈樞·經水篇》明確指出:“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視之”。“解剖”一詞,早見如此,并說明當時醫界是很重視解剖的,惟其重視解剖,所以對人體構造才有了正確的看法。從文...
沖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人體奇經八脈之一。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,故稱為十二經脈之海。與生殖機能關系密切,沖、任脈盛,月經才能正常排泄,故又稱血海。循行部位 沖脈起于胞中,下出會陰,并在此分為三支:一支沿腹腔前壁,挾臍上行,與足少陰經相并,散布于胸中,再向上行,經咽喉,環繞口唇;一支沿腹腔后壁,上行于脊柱內;一支出會陰...
陰蹻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陰蹻脈,“奇經八脈”之一,乃足少陰腎經之別脈。陰蹻脈起于跟中,起于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,再循內踝上行腹股、生殖器、胸腹,再上行至咽喉,并至睛明穴。《難經》:“陰蹻為病,陽緩而陰急。”患陰蹻脈疾病者,陽氣不足,陰氣偏盛,欲閉目而睡。經脈循行:起于足舟骨后方,上行的內踝上,直上沿大腿內側,經陰部,上...
陽維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陽維脈經脈循行:起于足跟外側,向上經過外踝,沿足少陽經上行到髖關節部,經脅肋后側,從腋后上肩,至前額,再到項合于督脈。聯系臟腑:腰脊、下肢、頭肩。主要病候: 惡寒發熱,腰痛。交會腧穴:金門(足太陽經)、陽交(足少陽經)、臑俞(手太陽經)、天髎(手少陽經)、肩井(足少陽經)、頭維(足陽明經)、本...
帶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帶脈是奇經八脈之一,帶之言束也,猶如束帶一般。帶脈的主要功能是“約束諸經”。所謂腹部“游泳圈”,正是中醫學“帶脈”所繞之處。帶脈一旦不佳,則腰部日顯肥厚,苗條曲線不再。《奇經八脈考帶脈篇》:“帶脈者,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,同足少陽循帶脈穴,圍身一周,如束帶然。”帶脈起于足少陰之正脈,出于舟骨...
陰維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陰維脈經脈循行:起于足跟外側,向上經過外踝,沿足少陽經上行到髖關節部,經脅肋后側,從腋后上肩,至前額,再到項合于督脈。聯系臟腑:腰脊、下肢、頭肩。主要病候: 惡寒發熱,腰痛。交會腧穴:金門(足太陽經)、陽交(足少陽經)、臑俞(手太陽經)、天髎(手少陽經)、肩井(足少陽經)、頭維(足陽明經)、本...
陽蹻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陽蹻脈,奇經八脈之一,是足太陽之別脈。起于跟中穴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穴。陰陽蹻脈交會于目內眥,入屬于腦,故《靈樞寒熱病》有“陽氣盛則目,陰氣盛則瞑目”的說法。陽蹻盛,則不易入睡。陽蹻脈失調時,會出現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癥。經脈循行:起于足跟外側,經外踝上行腓骨后緣,沿股部外側和脅后上...
任脈示意圖,奇經八脈圖
任脈,“奇經八脈”之一,“任”字,有擔任,任養之意。計二十四穴,分布于面、頸、胸、腹的前正中在線,“手、足三陰脈之海”。起于會陰穴,陰陽相貫,任脈與督脈必相交,下交于會陰之間,上則交于唇。上至毛際曲骨端,內行腹內入胞中,是為“經絡之海”。任脈為血海,又與胃脈相會,同時任脈、督脈、沖脈三脈同起于...